达州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电子银行隐私政策

本版发布日期:2021年11月25日

生效日期:2021年11月25日

达州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我行”)深知个人信息对您的重要性,会尽力保护您的个人信息安全。我行致力于维护您对我行的信任,恪守以下原则保护您的个人信息:权责一致性、目的明确原则、选择同意原则、必要性原则、确保安全原则、公开透明原则等。同时,我行承诺依法采取相应的安全保护措施来保护您的个人信息。

请您在注册前,仔细阅读并确认本《隐私政策》。本《隐私政策》是我行与您之间订立的协议,其中限制或免除我行责任的条款,以及其他涉及您重大权益的条款将会以加粗或下划线标注等形式提示您重点注意。

本《隐私政策》是我行统一使用的一般性隐私条款,适用于我行所有产品和服务。对应具体的产品(或服务),我行收集和使用您的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将通过相应的产品(或服务)协议、授权书等方式向您明示,并取得您的授权或同意。如果您不同意本政策的内容,将可能导致我行服务无法正常运行或者无法达到我行拟达到的服务效果,所以您应立即停止访问/使用我行服务。

上述文件与本《隐私政策》共同构成我行与您之间达成的完整隐私政策,两者如有不一致之处,以相应的产品(或服务)协议或授权书的约定为准。

本《隐私政策》将帮助您了解以下内容:

1.我行如何收集和使用您的个人信息

2.我行如何存储和保护您的个人信息

3.我行如何共享、转让和公开披露您的个人信息

4.我行如何使用 Cookie

5.您如何管理您的个人信息

6.本政策如何更新

7.如何联系我行

一、我行如何收集和使用您的个人信息

您在注册或者使用我行电子渠道服务时,我行将依据法律法规及监管规定履行反洗钱义务及进行实名制管理。我行电子银行特指手机银行APP、微信银行、网上银行等。个人信息是指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特定自然人身份或者反映特定自然人活动情况的各种信息。个人信息包括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证件号码、个人生物识别信息、通信通讯联系方式、住址、账户信息、财产状况、行踪轨迹,其中任何一项的泄露、非法提供或滥用可能危害人身和财产安全。极易导致个人名誉、身心健康受到损害或歧视性待遇的信息为个人敏感信息,主要包括:身份证件号码、个人生物识别信息、银行账号、征信信息、财产信息、交易信息、行踪轨迹、健康生理信息。

(一)我行如何收集您的个人信息

我行收集您的个人信息将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按照法律法规要求以及业务需要收集您的个人信息,不会收集与业务无关的信息或采取不正当方式收集信息。为向您提供服务并确保您的电子银行账户安全,在您使用电子银行服务过程中,我行会收集您在使用服务过程中主动输入或因使用服务而产生的信息:

1.当您注册电子银行账户时,依据法律法规及监管要求,我行会收集您的手机号码、姓名、证件号码以帮助您完成电子银行注册。若您已是达州银行电子银行注册客户,您可以使用电子银行注册手机号直接登录电子银行,我行会收集您提供的登录信息并对信息进行验证核对。如果您拒绝提供这些信息,您可能无法注册电子银行账户或无法正常使用我行的服务。

2.当您使用电子银行功能或服务时,您可能需要向我行提供或授权我行收集相应服务所需的个人信息。如您拒绝提供,您可能将无法使用相应功能或服务。

(1)当您登录电子银行时,我行将对登录手机号码、登录密码或者手势密码进行有效性核验。如您忘记登录密码需要重置时,我行将根据您所选择场景的需要验证您的身份信息,包括手机号码、姓名、证件类型、证件号码。我行还会收集设备信息用于硬件绑定和登录安全加固。如您不提供以上信息,您将无法登录或者找回密码,但这不影响您正常使用未登录情况下可用的功能或服务。

(2)为了让您更安全、便捷地使用登录服务,如您的设备与电子银行版本均支持指纹/刷脸功能,您可以选择通过指纹/刷脸功能登录电子银行。您需在您的设备上录入您的指纹/面容信息,在您进行指纹/刷脸登录电子银行时,您需在您的设备上完成指纹/面容验证。我行仅接收验证结果,并不收集您的指纹/面容信息,其信息仅在您授权采集指纹/面容信息的设备上保存和处理。如您不想使用指纹/刷脸登录,仍可通过其他方式进行登录。您可以通过电子银行“我的-账户安全-指纹/刷脸登录”开启或关闭指纹/刷脸登录功能。

(3)当您添加账户时,我们需要收集您的姓名、身份证号码、银行卡账号、手机号码、短信验证码,同时您需要同意签署《达州银行电子银行个人客户服务协议》。如您不提供上述信息,您将无法添加账户,将影响您使用电子银行的其他功能。

(4)当您使用转账汇款时,为了给您办理相应的业务,我们需要收集收款方的手机号码、姓名、账号、收款银行,以及转账附言;我们需要收集手机转出方的姓名、账户信息、身份证号码及身份信息。当您使用手机号转账时,我们需要收集转入方账号、手机号码、转出方账号、短信验证码。当您开通手机号收款时,我们需要收集绑定账号、手机号码。有关具体事项按您添加银行卡时同意签署的《达州银行电子银行个人客户服务协议》执行。上述信息属于个人敏感信息,如您拒绝提供该信息,仅会使您无法使用上述功能,但不影响您正常使用电子银行的其他功能。

(5)当您通过电子银行客户端进行支付管理时,如开通扫码支付等操作,我行会验证您的支付密码。您可以通过手机银行-账户安全修改您的支付密码。为保证您的账户资金安全,当您进入账户安全功能修改支付密码、登录密码、手机盾密码时需要验证您的用户身份、短信验证码并提供原支付密码。

(6)当您通过电子银行客户端开通刷脸支付功能时,我们会验证您的支付密码、短信验证码、面容。我行仅接收验证结果,并不收集您的面容信息,其信息仅在您授权采集面容信息的设备上保存和处理。如您不想使用刷脸支付功能,仍可通过其他方式进行支付。你可以通过电子银行“常用服务-全部功能-刷脸支付开启或关闭刷脸支付功能,同时会对您的短信验证码进行验证。

(7)当您开立II、III类账户时,我们将验证并收集您的姓名、身份证号码、绑定账户、绑定账户预留手机号码、短信验证码、身份证件正反面照片、身份证有效期、居住地址、工作单位、职业、面容、账户密码。如您不提供上述信息,将影响您开立II、III类账户的功能。

(8)当您开通一键绑卡功能时,我们会收集您的姓名、身份证号码、手机号码、银行卡号。如您拒绝提供上述信息,仅会使您无法使用上述功能,但不影响您正常使用电子银行的其他功能。

(9)当您办理账户挂失、锁卡、解绑功能时,我们会收集您的姓名、银行卡号,并验证您的支付密码,如您上述信息不符,将影响你使用该功能进行业务办理。

(10)当您在电子银行里向我们申请贷款时,如果您在我行有开户信息,我行将通过系统采集您的姓名、身份证号码、手机号码、银行卡号;如您在我行无开户信息,我们将对您填写后的信息进行采集,您还需填写申贷金额、期限、抵押物地址、经营地址等信息并签订征信授权委托书。如您不提供上述信息,我行将无法受理您的线上贷款申请。

(11)当您使用电子社保卡时,我们将收集您的姓名、证件类型、证件号码、银行卡号/账号、人脸信息,并可能通过验证账号/卡密码方式对有关信息进行有效性核验。如您不提供上述信息,我行将无法向您提供需完成实名认证后方可使用的产品或服务,但这不影响您正常使用电子银行的其他功能。

(12)当您使用社保缴费功能时,我们将收集并验证参保人的姓名、身份证号。如您不提供上述信息或者提供错误的身份信息,您将无法完成社保缴费。

(13)当您使用动账通知、电子银行消息服务时,我行会收集您的账户信息及交易信息,以便及时向您发送账户资金变动及相关交易通知;我行也可能会向我行的合作伙伴收集其合法留存并经您授权可以共享使用的信息,以便为您提供相应消息通知服务。

(14)当您使用操作日志功能时,我们会收集您的登录IP地址、设备型号以及您的手机操作记录,该功能为系统自动获取您的个人信息。

(15)当你进行安全设备查询时,我们会收集您的设备型号、唯一设备标识符,该功能为系统自动获取您的个人信息,你可以对列表中显示的设备进行保留或删除。

(16)当您使用电子银行提供的搜索服务时,我行会收集您的搜索关键词信息。当搜索关键词信息无法单独识别您的个人身份时,该信息不属于您的个人信息,我行可以对其加以其他目的使用;只有当搜索关键词信息与您的其他信息结合使用并可以识别您的个人身份时,则在结合使用期间,我行会将您的搜索关键词信息作为您的个人信息,对其加以保护处理

(17)当您使用网点预约等基于地理位置的功能时,我行会收集您的地理位置信息,目的是为了向您提供所在位置的相应服务。如您拒绝提供该信息,您将无法使用上述功能,但这不影响您正常使用电子银行的其他功能。

(18)当您使用进入电子银行客户端的小程序“金融小店”时,我们不会收集您的信息,但当您查看分享至微信及微信朋友圈的“金融小店”链接时,我们会收集您的微信用户标识。

(19)当您使用电子银行进行产品购买时,我行将会通过系统采集您的姓名、证件类型、证件号码、银行卡号/账号等,并需要收集您的账户密码,如您拒绝提供上述信息,仅会使您无法使用上述功能,但不影响您正常使用电子银行的其他功能。

(20)当您使用美食地图进行付款时,我行将会收集您的银行卡号/账号,并验证您的账户密码,如您拒绝提供上述信息,仅会使您无法使用上述功能,但不影响您正常使用电子银行的其他功能。

(21)当您在使用电子银行语音助手功能时,我行将会收集您的录音,用于语音识别,如您拒绝采集,仅会使您无法使用语音识别功能,但不影响您正常使用电子银行其他功能。

3.当您使用电子银行服务时,为了维护服务的正常运行,优化我行的服务体验及保障您的账户安全,我行会收集以下基础信息,包括您的设备型号、操作系统、唯一设备标识符、电子银行软件版本号、登录IP地址、设备MAC地址、接入网络的方式、类型和状态、网络质量数据、设备感应数据(如重力感应、触屏感应等)、操作日志、系统参数、应用权限、安装的应用信息或正在运行的进程信息、服务日志信息(如您在电子银行搜索、查看的信息、服务故障信息、引荐网址等信息)等日志信息,这些信息是为您提供服务必须收集的基础信息,以保障您正常使用我行的服务。

4.为向您提供更加准确、个性和便捷的服务,提升服务体验、改进服务质量,或为防范风险,我行会收集您反馈意见建议或举报时提供的信息,收集您参与问卷调查时向我行反馈的信息,收集您使用电子银行功能或服务的类别、方式和操作信息,及您在我行的个人信息,我行会对这些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并会根据上述信息向您提供相应服务或产品。

5.当您在电子银行中使用第三方提供的服务时,可能会通过第三方获取您的昵称、头像等公开信息;如您已明示同意该第三方可以获取您的地理位置信息,我行将授予该第三方获得终端地理位置信息接口,其可以通过该接口获得您的具体位置信息;在经过您的明示同意后,第三方可获取您的手机号等信息;对于您在使用第三方提供的服务时主动提供给第三方的相关信息,我行将视为您允许该第三方获取上述此类信息;对于您在使用该第三方服务时产生的信息,应由您与该第三方依法约定上述信息的收集和使用事项。如您拒绝第三方在提供服务时收集、使用或者传递上述信息,将可能会导致您无法在电子银行中使用第三方的相应服务,但这不影响您使用电子银行的其他功能。

6.以下情形中,您可选择是否授权我行收集、使用您的个人信息:

当您在使用我行电子银行时,我行将请求开启您的相机(摄像头)、相册(图片库)、地理位置(位置信息)、麦克风、蓝牙、Face ID、存储空间、电话、短信、NFC、通讯录的访问权限,以实现这些功能所涉及的信息的收集和使用。请您注意,您开启这些权限即代表您授权我行可以收集和使用这些信息来实现上述功能,如您取消了这些授权,则我行将不再继续收集和使用您的这些信息,也无法为您提供上述与这些授权所对应的功能。

7.在向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我行系统还可能通过第三方服务商提供的软件开发工具包(简称“SDK”)来为您提供服务,由第三方服务商收集您的必要信息,如您拒绝提供相关信息或权限,您将无法使用相关功能。具体包括以下几种:

(1)高德地图SDK:由高德软件技术有限公司提供,需要获取您的IMEI、硬件型号、操作系统版本、设备配置、MAC地址、经纬度位置,用于实现定位功能。

(2)微信分享SDK:由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提供,需要从微信获取您共享的账户信息(头像、昵称、地区、性别),用于微信分享。

(3)友盟社会化分享SDK:由友盟同欣(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提供,需要获取您共享的账户信息(头像、昵称、地区、性别),用于友盟社会化分享。

(4)安全监测SDK:由北京梆梆安全科技有限公司提供,需要在前台和后台运行时获取您的位置信息、WIFI信息、网络状态、SIM卡信息、硬件信息(IMEI、IMSI、MAC、蓝牙MAC、AndroidID)、应用安装列表(APP名称、包名、签名)、设备及系统信息,用于APP运行环境风险检测、提示。

(5)安全键盘SDK:由兴业数字金融服务(上海)股份有限公司提供,需要获取您的AppID,用于加密安全键盘。

(6)云证通SDK:由中金金融认证中心有限公司提供,需要获取您的AppID,用于手机盾数字证书。

(7)易观SDK:由北京易观智库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提供,需要获取您的AppID、设备信息、外部存储,用于采集您的App运行信息。

(8)云从OCR SDK:由云从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提供,需要获取您的AppID,文件、图片等读取权限;拍照权限,用于您账户登录时拍摄身份证和银行卡OCR。

(9)UniApp小程序SDK:由数字天堂(北京)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提供,该SDK需要获取您的AppID和设备信息,用于小程序的运行。

(10)慧眼人脸核身:由腾讯云计算(北京)有限责任公司提供,需要获取您的文件、图片读取权限和拍照权限,用于在登录、开户时的人脸识别和身份证OCR。

(11)电子社保卡SDK:由金保信社保卡科技有限公司提供,需获取您的姓名、证件类型、证件号码、银行卡号/账号、人脸信息、账号/卡密码,用于对社保卡的有关信息进行有效性核验。

(12)百度语音SDK:由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提供,需获取您的录音,用于语音识别。

(13)即验SDK:由广州市玄武无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需获取您当前使用手机的手机号,用于登录注册。

(二)我行如何使用您的个人信息

1.在向您提供我行的金融产品或服务,并为改进这些产品或服务时使用;

2.在我行向您提供金融服务期间,您授权我行持续收集和使用您的信息。在您注销服务时,我们将停止收集您相关的个人信息,但我行会在业务资料归档、审计、监管协查等领域继续使用此前收集的您的相关个人信息

3.为提升您的产品或服务体验,或为防范风险,我行会对服务使用情况进行汇总、统计分析、加工,但这些信息不会包含您的任何身份识别信息

4.为了使您知悉使用我行金融产品或服务的情况或使您进一步了解我行服务,我行会向您发送服务状态通知以及相关产品或服务的商业性信息。如您不希望接受商业性信息,您有权退订,并要求我行停止为此项用途使用您的信息;

5.将您的个人信息用于法律允许的其它用途。

(三)征得授权同意的例外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监管要求及国家标准,以下情形中遇到国家有权机关或者监管机关要求我行提供的,或者出于对您的权利、权益进行充分保护的目的,或者符合此处约定的其他合理情形的,我行收集、使用个人信息不必征求您的授权同意:

1.与国家安全、国防安全直接相关的;

2.与公共安全、公共卫生、重大公共利益直接相关的;

3.与刑事侦查、起诉、审判和判决执行等直接相关的;

4.出于维护您或其他个人生命、财产、声誉等重大合法权益但又很难得到您本人授权同意的;

5.从合法公开披露的信息中收集的用户信息,如合法的新闻报道、政府信息公开等渠道;

6.所收集的个人信息是您自行向社会公众公开的;

7.根据您要求签订和履行合同所必需的;

8.维护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安全稳定运行所必需的,如发现、处置产品或服务的故障;

9.出于公共利益开展统计或学术研究所必要,且其对外提供学术研究或描述的结果时,对结果中所包含的个人信息进行去标示化处理的;

10.法律法规及监管规定要求的其他情形。

二、我行如何存储和保护您的个人信息

(一)我行如何存储您的个人信息

1.我行会按照法律法规及监管要求规定,将在境内收集和产生的个人信息存储于境内。

2.我行仅在本政策所述目的所必需期间和法律法规及监管要求的时限内保留您的个人信息。

(二)我行如何保护您的个人信息

1.我行已使用符合业界标准的安全防护措施保护您提供的个人信息,防止数据遭到未经授权的访问、公开披露、使用、修改、损坏或丢失。我行会采取一切合理可行的措施,保护您的个人信息。例如:我行会使用加密技术确保数据的保密性;我行会使用受信赖的保护机制防止数据遭到恶意攻击;我行会部署访问控制机制,确保只有授权人员才可访问个人信息;以及我行会举办安全和隐私保护培训课程,加强员工对于保护个人信息重要性的认识。

2. 互联网环境并非百分之百安全,请使用复杂密码,协助我行保证您的账号安全,我行将尽力确保您发送给我行的任何信息的安全性。由于技术水平局限和可能存在的恶意攻击,可能会出现我行无法合理预见、防范、避免、控制的意外情况,导致您的合法权益受损,我行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3.若发生个人信息泄露等安全事件,我行会启动应急预案,阻止安全事件扩大,并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及时将事件相关情况以邮件、信函、电话、推送通知等方式告知您,或采取合理、有效的方式发布公告。同时,我行还将依据监管规定,上报个人信息安全事件处置情况。

三、我行如何共享、转让和公开披露您的个人信息

(一)我们如何共享、转让您的个人信息

我行不会向其他任何公司、组织和个人共享或转让您的个人信息,但以下情况除外:

1.事先获得您的明示同意;

2.如业务需要对外共享、转让您的个人信息,我行会向您告知共享个人信息的目的、数据接收方的类型以及可能产生的后果,并事先征得您的授权同意。涉及敏感信息的,我行还会告知敏感信息的类型、数据接收方的身份和数据安全能力,并征得您的明示同意;

3.我行将向合作方(推送服务或移动设备厂商)提供您的部分基础信息,包括您的移动设备型号、唯一设备标识符、设备状态信息、网络设备硬件地址MAC,以便及时向您的移动设备发送金融服务提醒及相关交易通知。在经过您的授权同意后,第三方可获取您的以上个人信息。

4.我行将会为您提供基于位置的服务,第三方位置提供商可能会基于您对系统定位的授权及设定,收集您的部分基础信息,包括您的设备型号、唯一设备表示符、国际移动设备身份码IMEI、网络设备硬件地址MAC等。在经过您的授权同意后,第三方可获取您的以上个人信息。

5.根据法律法规和商业惯例,在我行发生合并、收购、资产转让等类似交易中,如涉及到个人信息转让,我行会要求新的持有您个人信息的公司、组织继续受本隐私政策的约束,否则我行将要求该公司、组织重新向您征求授权同意。

6.请您理解,我行将会根据法律法规规定,或按政府主管部门的强制性要求,对外提供您的个人信息。

我行会对合作方获取个人信息的应用程序接口(API)、软件工具开发包(SDK)进行严格的安全监测,并与合作方约定严格的数据保护措施,令其按照我行的委托目的、服务说明、本隐私政策以及其他任何相关的保密和安全措施来处理个人信息。

(二)我行如何公开披露您的个人信息

1.我行不会对外公开披露所收集的个人信息,如须披露,我行会向您告知公开披露的目的、披露信息的类型及可能涉及的敏感信息,并征得您的明示同意。

2.请您理解,在法律、法律程序、诉讼或政府主管部门强制性要求的情况下,我行可能会公开披露您的个人信息。

(三)征得授权同意的例外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及监管要求、国家标准,以下情形中,我行可能会共享、转让、公开披露个人信息不必事先征得您授权同意:

1.与国家安全、国防安全直接相关的;

2.与公共安全、公共卫生、重大公共利益直接相关的;

3.与犯罪侦查、起诉、审判和判决执行等直接相关的;

4.出于维护您或其他个人生命、财产、声誉等重大合法权益但又很难得到您本人授权同意的;

5.从合法公开披露的信息中收集的用户信息,如合法的新闻报道、政府信息公开等渠道;

6.所收集的个人信息是您自行向社会公众公开的。

四、我行如何使用Cookie

为确保网站正常运转,我行会在您的计算机或移动设备上存储名为 Cookie 的小数据文件。Cookie 通常包含标识符、站点名称以及一些号码和字符。借助于 Cookie,网站能够存储您的偏好或购物篮内的商品等数据。我行不会将 Cookie 用于本政策所述目的之外的任何用途。您可根据自己的偏好管理或删除 Cookie。您可以清除计算机上保存的所有 Cookie,大部分网络浏览器都设有阻止Cookie 的功能。但如果您这么做,则需要在每一次访问我行的网站时更改用户设置。

五、您如何管理您的个人信息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监管规定,我行保障您对自己的个人信息行使以下权利:

(一)访问、更正及更新您的个人信息

您有权通过我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微信银行等渠道访问及更正、更新您的个人信息,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您有责任及时更新您的个人信息,如您在操作过程中存在疑问咨询,我们将在十五个工作日内完成核查和处理。

(二)删除您的个人信息

在以下情形中,您可以向我行提出删除个人信息的请求,如您在删除过程中存在疑问咨询,我们将在十五个工作日内完成核查和处理:

1.如果我行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行为违反法律法规规定或违反与您的约定;

2.如果我行向第三方共享、转让个人信息的行为违反法律法规规定或违反与您的约定;

3.如果我行公开披露个人信息的行为违反法律法规规定或违反与您的约定。

(三)撤回同意收集您的个人信息

当您使用电子银行功能或服务时,您可能需要向我们提供或授权我们收集相应服务所需的用户信息。如您需要撤回我行收集您的个人信息授权,您可以通过注销账户的方式,撤回我们继续收集您个人信息的全部授权。如您需撤回指纹登录、手势密码权限,可通过“我的”-“账户安全”进行撤回。

(四)注销您的个人账户

如您为我行电子银行注册用户,您可以自主要求通过我行柜面注销您的电子银行。您注销电子银行账号的行为是不可逆行为,一旦注销电子银行后,我们将不再通过电子银行客户端收集您的个人信息,并将删除有关您电子银行账号的一切信息,法律法规或监管机构对个人信息存储时间另有规定的除外。如您在注销过程中存在疑问咨询,我们将在十五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和反馈。

请您注意,我行电子银行注册用户仅在手机设备中删除电子银行APP时,我行不会注销您的电子银行账户,有关您电子银行账号的一切信息不会删除,您仍需注销您的电子银行方能达到以上目的。

(五)响应您的上述请求

为保障安全,您可能需要提供书面请求,或以其他方式证明您的身份。我行可能会先要求您验证自己的身份,然后再处理您的请求。请您理解,对于某些无端重复、需要过多技术手段、给他人合法权益带来风险或者非常不切实际的请求,我行可能会予以拒绝。

尽管有上述约定,但按照法律法规要求,如涉及以下情形我行将可能无法响应您的请求:

1.与国家安全、国防安全相关的;

2.与公共安全、公共卫生、重大公共利益相关的;

3.与犯罪侦查、起诉、审判和判决执行等相关的;

4.有充分证据表明您存在主观恶意或滥用权利的;

5.响应您的请求将导致您或其他个人、组织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

6.涉及我行商业秘密的;

7.为履行反洗钱和制裁规定的;

8.其他法律法规及监管要求的情形。

六、本政策如何更新

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变化及服务运营需要,我行将对本政策及相关规则不时地进行修改,修改后的内容会通过我行官方网站、网上银行等渠道公布,公布后即生效,并取代此前相关内容。您应不时关注相关公告、提示信息及协议、规则等相关内容的变动。您知悉并确认,如您不同意更新后的内容,应立即停止使用相应服务,并注销相关的用户,我行将停止收集您的相关个人信息;如您继续使用服务,即视为同意接受变动内容。

七、如何联系我行

如果您对本隐私政策有任何疑问、意见、建议或需要投诉,您可以通过我028-962559电话客服、电子银行中“客服”等我行客户服务渠道与我们联系咨询,我们会及时处理您的意见、建议、投诉及相关问题,一般情况下,我行将在十五个工作日内给予答复,法律法规或监管机构另有规定的除外。